郭熙言语(2025国考)视频链接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K01YWajaMXDB_fH0RSoMcA

提取码: mush


第一节 中心理解

1、转折关系(言语1)

转折常考结构

  1. 引入 + 转折提出观点

  2. 引入 + 转折提出观点 + 解释说明

  3. 引入 + 转折提出观点 + 问答问题 + 解释说明

  4. 引入 + 转折提出问题 + 举例说明 + 转折提出观点

引入、解释说明(例子、原因)部分可以略读

背景:近年来、随着、在...背景下等 例子:比如、例如、诸如、譬如等 原因:因为、由于、:、——等

多个转折同时出现,根据结构判断重点,引入/解释说明(举例、原因等)中的转折不重要

典型标志词:虽然···但是···;尽管···可是···;不过;然而;却;其实/事实上/实际上

2、主题词(言语1)

定义: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,文段要围绕其展开

判断方法:

  1. 中心句围绕的核心话题,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

  2. 每句话都围绕的相同话题

要点:正确答案需包含文段主题词

  • 错误选项特征:

    • 非重点

      • 转折前的内容

      •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

    • 无中生有

    • 偷换概念

      • 主题词(偷换/范围扩大或缩小)

一个主题词找准,两个主题词找全

3、因果关系(言语1)

  • 结构梳理

    话题引入 + 展开分析 + 尾句得出结论(因此···)

    背景引入 + 得出结论(因此····特别是····)+ 解释说明

    引入 + 结论 + 转折 + 解释说明

  • 典型格式

    因为····所以····;由于····因此····

  • 结论标志词

    所以、因此、因而、故而、故、于是、可见、看来

  • 文段特征

    • 结论句在结尾

      多为文段中心句

    • 结论句在开头/中间

      • 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

        结论句为中心句

      • 后有其他关联关系

        需结合多种关联关系共同分析

  • 错误选项特征

    • 非重点

      转折前的内容

     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

     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

    • 无中生有

    • 偷换概念

      主题词(偷换/范围扩大或缩小)

4、必要关系条件(言语2)

  • 结构梳理

    提出问题 + 分析问题 + 解决问题

    提出问题 + 解决问题 + 解释说明(意义效果)

    对策 + 解释说明

  • 典型格式

    只有·····才····

  • 正面提对策

    • 对策标志词

      应该、应当、应、需要、要、必须+做法

      通过/采取·····手段/途径/措施/方式/方法/渠道,才能······

      前提、基础、保障

      负有······的义务/······的必由之路/······的法门之一/势在必行/要领在于·······

    • 文段特征

      对策在结尾 提出问题+分析问题+解决问题

      对策在中间 提出问题+解决问题+解释说明(意义效果)

      对策在开头 对策+解释

  • 反面提对策

    典型格式 如果/倘若/一旦·······+不好的结果

    具体应用 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,即为对策

  • 文段无对策(只阐述问题)

    有针对性、能解决问题的对策

    概括问题

  • 错误选项特征

    • 非重点

      转折前的内容

     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

     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

      有针对性对策时,围绕问题的表述

      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

    • 无中生有

      偷换概念 主题词(偷换/范围扩大或缩小)

5、并列关系(言语2)

  • 文段特征

    包含并列关联词即标点,如此外、另外、同时、以及、“;”

    句式相同或相近

    按照时间顺序展开

  • 提示

    句与句之间无明显其他类型关联词(转折因果对策等)时,可考虑并列

  • 错误选项特征

    非重点

    转折前的内容

   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

   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

    有针对性对策时,围绕问题的表述

    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

    无中生有

    偷换概念 主题词(偷换/范围扩大或缩小)

6、行文脉络(言语3)

  1. 总—分

    • 中心句特征:

      1. 形式:重点词提示

      2. 内容:观点(一般情况下是明确的)

    • 分述句特征:

      1. 举例子:“比如”“例如”“········就是例证等

      2. 数据资料

      3. 正反论证

      4. 原因解释

      5. 并列分述

  2. 分—总

    • 常见分句特征

      定义引入

      背景引入

      对比引入

      问题引入

    • 总句特征

      有标志

      结论词引导 因为、所以、综上所述等

      对策词引导 需要、必须等

      指代词引导 总之、对此、有鉴于此、在此基础上、从这个意义说、从这个角度看等

      无标志词

      层层铺垫

  3. 分—总—分

    开头“分”——引入 定义引入、背景引入、问题引入、对比引入等

    中间“总”——核心 关联词引导;一般包含主题词

    结尾“分”——论证 举例、数据、正反、原因、并列分述等

  4. 分—分 是并列结构

第二节 细节判断

1、细节判断(言语3)

  • 做题顺序建议:

  • 从文段特征看:

    文段晦涩难懂:建议先看选项,再回到文段做对比

    文段通俗易懂:可以先读文段,再看选项

    • 从选项特征看:

      选项特征明显,可以先从选项入手

  1. 易定位特征

  • “三字一号”:数字、名字、字母、标点符号

    核心名词:孤雌生殖或依赖雌性特有化学信号使用超材料能够反弹雷达波

  • 错误选项特征

    1. 无中生有

    2. 偷换概念(替换、混搭)

    3. 偷换概念(强加因果/因果倒置、并列偷换)

    文段

    选项

    A同时B

    因为A所以B

    A导致B

    B导致

    A与B同样重要

    A是主体/B是核心

    1. 与文意相悖

  • 快速解题技巧

    1. 对比项

      标志词:A比B更。。。。、A高于/优于B、利大于弊、后来居上...

    2. 相对绝对项

      绝对表述:一定、必定、都...

      相对表述:可能、也许、往往、不完全、并非绝对...

    3. 表述与实际不符项

第三节 语句表达

1、语句排序(言语4)

  • 确定首句

    1. 下定义

      ....就是/....是指/所谓.....,指的是

    2. 背景引入

      随着、近年来、在...大背景/环境下

    3. 非首句特征

      指代不清的指代词:他/她/它/他们、这/那/此等

      关联词后半部分 :然而、所以、同时、也等

      举例子:比如、例如、就像等

  • 确定捆绑集团

    1. 指代词捆绑

      这、那、他、该、其/这些、它们

    2. 关联词捆绑

      配套出现(虽然...但是...)

      单独一个(但、甚至、同时 分析句子意思)

  • 确定顺序

    1. 行文逻辑

      观点+解释说明

    2. 行为逻辑

      提出问题+回答问题/解决问题

    3. 日常逻辑

      1)时间先后顺序

      具体年份、朝代(唐宋元明清)、表示时间的词语(过去、现在、将来)

      注意话题一致

      2)逻辑先后顺序(行动、发展的脉络等)

      从小处看....往大处说....

      组成的舰队痰多世界....探险队伍中增加了专业画师

    4. 确定尾句

      总结性尾句、对策类尾句

      因此、所以、看来、于是、这、应该、需要

2、语句填空(言语4)

  • 横线在结尾

    1. 总结全文

    2. 提出对策

    粉笔提示:若横线是句子的一部分,注意和前后分句的衔接。

  • 横线在开头

    1. 需对后文进行概括

    2. 话题引入,前期铺垫

  • 横线在中间

    1. 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

    2. 把握好主题词,保证文段话题一致

3、接语选择(言语5)

  • 提问方式

   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...

    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/引言,这篇文章最有可能介绍的是:

  • 理论要点

    1. 通读全文,重点关注文段谈论的核心话题

    2. 核心话题保持一致与连贯,对比选项确定答案

  • 干扰选项特征

    1. 文段中已经具体论述过的内容

    2. 与文段谈论的话题不一致,不连贯

第四节 逻辑填空

1、词的辨析(言语5)

一、词义侧重

  1. 用不一样的字组词

  2. 整词进行固定搭配

二、固定搭配

搭配一个词:瞻前顾后找准搭配对象(常用词、热点词)

搭配多个词:需与并列的多个部分均搭配恰当

三、程度轻重

所填词语的程度与文段意思的轻重保持一致

文段中出现更、甚至、乃至等词语时,语义程度前轻后重

四、感情色彩

  1. 褒义、贬义、中性

  2. 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

2、关联关系—转折(言语5)

标志词:但是、可是、然而、却、其实、实际上、看似.....实则....等

理论要点:前后语义相反

3、关联关系—因果(言语5)

标志词:因为...所以、由于...因此、从而、导致、使得、造成等

理论要点:横线前后构成因果关系

4、关联关系—并列(言语6)

标志词

  1. 同义并列:顿号(、)、逗号(,)

  2. 反义并列:不是...而是...;是...不是...;相反;反之;多一些...少一些...;要...不能...等

标志句式:句式相同或相近

理论要点:根据标志判断语义相近或相反

5、对应关系(言语6)

  • 有对应标志

    解释说明

    标志词:即、就是、可谓、可以说、无异于、无疑是等

    标点:冒号(:)、破折号(——)

    理论要点:注意解释说明部分对横线处的提示性作用

    形象表达

    标志:如同、就像、类似、有异曲同工之妙、“ ”物+人的动作/状态(漆画不善于....)

    答题要点:所填词语与形象表达的词语形成对应

  • 无标志对应

    主题词

    主题词:文段讨论的核心话题

    答题要点:所填词语与主题词对应的选项优选

    前后呼应

    (1)句子内部注重联系

    (2)句子之间整体把握